營隊防疫措施&政策
觀念宣導
全民必修課 防疫新生活運動
疫情詭譎多變,彷彿回到起18年前,
被看不見的SARS,囚禁支配的恐懼。
但隨著時間的流逝,經驗的積累,
我們也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,
疫情的突發,就像隨堂抽考,
只要基本功紮實,終能度過風暴。
疫情常見Q&A
一、營隊住的飯店,有收防疫旅客嗎?
本次營隊活動地點及住宿地點為「西湖渡假村」。
經再次確認,該飯店非防疫旅館,所以不會接防疫旅客,請大家放心。
四、疑似病例處置方式?
本營隊每天早、中、晚定期幫學員&工作人員測量體溫,並詳實記錄。
若額溫高於37.5(耳溫高於38)度,或有呼吸道症狀、腹瀉及其他法定傳染病之可能時。
將先安置於本營隊自設隔離觀察室,並聯繫家長協助帶小朋友給醫院評斷,若需離營退費,將扣除成本及已支付之必要費用後退還。
營隊防疫措施
除了活動簡章上原有之規定外,並配合疾病防治政策相應調整,採滾動式修正,與原有的計畫統整於此並列說明。
一、行前防疫調查
報到前二週,會發放『防疫調查表』,展開TOCC(旅遊史、職業別、接觸史、群聚)過濾。
若報到日前21天內,孩子或同住之親屬,有任何高風險行為or接觸史(出國、路過or住在感染熱區…等)。
或正處於居家檢疫、居家隔離、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,請主動與我們聯繫辦理延期,於完成檢疫後再行參加。
二、自主體溫管理
報到前三天,會請家長協助,測量紀錄孩子體溫,以觀察有無上昇趨勢,表單屆時會發放。
一、口罩隨時戴
A、講師、隊輔、學員將在營隊期間,若有需要將會配戴口罩(室外跑步可能戴不住),並保持教室內空氣流通(若太熱還是會開冷氣)。
B、營隊只預備應急之口罩,因此請家長幫孩子們備足至少5片口罩。因學員戴口罩,故拍照可能無法看到學員全臉,敬請見諒。
二、環境勤消毒
A、上課前、後,消毒室內桌椅及空間,學員於下課休息如廁、飲水、飲食前每位學員皆需進行手部清潔消毒。
B、除飯店原有的防疫措施外,每天以高濃度次氯酸水(300ppm)到各寢室做霧化噴灑消毒。
三、醫護全程在
活動期間,全程皆有EMT-2(救護技術員)擔任隨隊醫官,協助提供集會活動現場醫療初步評估或護理。
四、體溫三餐量
每天早、中、晚定期幫學員&工作人員測量體溫,若額溫高於37.5(耳溫高於38)度,或有呼吸道症狀者,將先安置於本營隊自設隔離觀察室,並聯繫家長協助帶小朋友給醫院評斷。







一、遠離風險熱區
沒事別去風險熱區,保持身體健康,因為孩子一發燒,就不能來囉。
疫情變化莫測,真假訊息滿天飛,建議加入「疾管家LINE@官方帳號」,確保正確訊息不漏接。
一、疑似病例處置
本營隊每天早、中、晚定期幫學員&工作人員測量體溫。
若額溫高於37.5(耳溫高於38)度,或有呼吸道症狀、腹瀉及其他法定傳染病之可能時,將先安置於本營隊自設隔離觀察室,並聯繫家長協助帶小朋友給醫院評斷,若需離營退費,將扣除成本及已支付之必要費用後退還。
行前疫情風險評估
A、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?
可以,參與者皆須事前報名,個資完整,屬特定對象方可參加,非對公眾開放之活動。
活動前也會針對全營人員之旅遊史、接觸史、體溫變化、抗原快篩結果…等進行調查過濾,故風險較低。
B、活動空間之通風換氣情況?
本營隊共計25個單元流程,其中12個流程,為室外活動。
其餘流程位於四週無牆面阻隔之風雨操場,屬半室外場地,因此風險較低。
除吃飯、睡覺位於通風換氣良好或可開窗的室內空間風險略高。
C、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?
D、活動期間參加者位置是否固定?
本營隊共計25個單元流程。
其中12個流程,地點在室外空間,除排隊時位置固定,其餘活動跑來跑去,位置不固定。
另有13個流程(包含吃飯、睡覺),位於室內上課、吃飯、睡覺,位置都是固定。
固定風險較低,不固定風險較高。
E、活動持續時間?
F、活動期間可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?
可以,可落實者風險較低,不能落實者風險較高。
1.講師、隊輔、學員將在營隊期間,若有需要將會配戴口罩(室外跑步可能戴不住)。
2.學員於下課休息如廁、飲水、飲食前每位學員皆需進行手部清潔消毒。
3.除孩子自己的口罩外,營隊另有應急口罩,以防不時之需。
疫情瞭望台
每日追蹤疫情變化,指揮中心有風吹草動,
立即做出對應措施,提供第一手快訊。
病毒共存過渡期,全員迫降陣痛中
自今年三月下旬以來,噴發式的確診人數,加上兒童重症死亡的新聞鋪天蓋地,使的許多家長人心惶惶,生怕下個中鏢的就是自家人。
當時大量媒體質疑,政府的防疫政策到底要往哪走,讓人捉摸不定。
其實早在今年年初omicron首度攻進台灣社區時,指揮中心就已經回答了。
當時陳時中部長引用王必勝的話表示:「清零不是目標,清零是我們防疫工作的態度。」
簡單來說,能清掉最好,清不掉在可以容忍的損害範圍內,與病毒共存。就像是腸病毒、諾羅、流感,都是每年會產生些死亡病例,但不會脫序。
柯文哲說過『不是病死,就是餓死』,
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準則。
之前臺灣三級警戒,是因為當時的病毒重症致死率高,經濟還扛的住,選擇盡量讓人民不要病死,所以採取封城。
而現在重症率明顯低,但經濟快不行了,所以選擇共存,盡量讓人民不要餓死。
目前臺灣就像一架飛機,之前本來在天上飛得好好的,地面上的砲火打不到,但!我們快沒有油了,所以趕緊找個合適的地點,在地面火力攻擊下進行迫降。
因此前臺灣正值與病毒共存的陣痛其,政府作的不夠好,跟一直在努力都是事實。我們與其擔心,不如用行動來對抗無力感。困難不會打倒我們,只會讓我們更強大。
即便如此,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
『做好衛生防護措施、風險熱區不要去、有效阻斷傳播鏈』。
學生的生活圈相對單純,大多都是學校、家裡、安親班,會趴趴走的都是大人。所以大人若稍有鬆懈,就會容易把外面的病毒帶給孩子,在去學校擴散開來。
所以請各位大人們,不要自我鬆懈呀!!
讓我們一起落實防疫動作,也做好『心靈防疫』別讓恐慌變成另一種疫情,一起為台灣防疫加油!